当代中国社会呈倒丁字结构
中国微博也有背景行为前台的可能性,即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会形成的言语行为往往很容易出现在微博空间,进一步赋予意见领袖的情感表达和与网民的互动。 从产品功能的角度来看,Twitter最多5条评论和50条 二次转发,而中文微博的评论和转发可以无限准确地显示次数,其转发功能更强大,转发方式更灵活(如:只能转发原微博,也可以附带他人的转发)。这使得中国微博的意见领袖在技术条件下得以发挥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催生并赋权了强大的中国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特别是微博意见领袖。 (二)两种身份特征:精英和草根 微博等社交媒体创造了一种将社交活动与信息传播相结合的新方式[6],这是其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不同的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7]提出了节点(humannode)微博是中国微博的核心概念,是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边缘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点之间的弱连带和信息的循环。因此,微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核心节点,即意见领袖发挥的信息的凝聚力和影响的整合。换句话说,微博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导微博舆论的影响力。 那么谁在领导中国微博舆论呢?谁是中国微博的意见领袖?根据复旦大学舆论与传播研究实验室2012年3月发布的《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典型的中国微博意见领袖形象是一个40岁的商人或学者[8]。报告以网络影响力、传统媒体影响力、亲和力、争议、活动等五个标准提出100人名单,其中潘石屹、马云、任志强、李开复、郎咸平、李承鹏、陈光标、于建荣、方舟子、李稻葵、贾平凹、瑞成钢、王晓山、孔庆东、贾樟柯、张明(退出微博)、袁岳、慕容雪村、五岳散人、罗永浩。该报告还描述了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和职业身份,认为60年代后和70年代后的中青年群体构成了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主要力量和绝大多数(91)%)是男人,媒体人(33%)、学者(26%)、作家(20%)、商界人士(17%)构成了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四大职业身份。 基于这份肖像报告,中国微博意见领袖大致可以归因于精英意见领袖和草根意见领袖两个身份群体。前者可细分为现实生活中原本具有意见领袖身份的群体(或名人)和具有意见领袖身份特征但不表现为意见领袖的群体(非名人专业人士)。这两个细分群体的共同特点是掌握相当大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社会精英;[9]精英意见领袖占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绝大多数。草根意见领袖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不掌握大量上述资本但在微博上话语权较大的群体;草根意见领袖虽然少,尤其是去除娱乐话题意见领袖后,但这一群体的出现和长期现象本身已经代表了微博为中国新媒体民主提供的可能性,因此意义重大。 (三、两种形成机制:延伸与转化 与上述两种身份特征有关,还有两种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形成机制身份延伸机制和身份转化机制。 媒体人、公务员、学者、法律人士和其他社会精英往往依靠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本以及可以提供的信息的权威、专业和(或)独家外加行业在现实社会中建立了获得微博意见领袖身份的身份信誉,这是一种自然地将现实身份扩展到微博身份,这种意见领袖身份可持续性长、稳定性强、应用范围广。 大多数草根人士往往凭借在场者、当事人或与当事人的自然关系等偶然身份特征,在事件信息传播中获得意见领袖身份。这种身份在事件、地区、时间等方面往往针对性很强(窄),只能小范围短期关注。此外,草根意见领袖往往只在信息流中发挥作用,很少在影响流中发挥作用。 当然也有类似@作业本的 这种职业草根意见领袖不同于一般模式,@作业本 首先建立发言权,然后参与多起事件的现场,并将其作为意见领袖巩固为意见领袖的发言权。此外,还有一类草根意见领袖以@学习粉丝群(一个专门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工作和生活信息的账户)为代表。他们不在场,但通过收集各种在场信息成为特定话题的发言人。但总的来说,后两者仍然很少。 二、突发公共事件突出微博意见领袖的作用 根据2005年的一项调查[10],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倒丁字结构,即一方面,下层社会占所有就业人员的主要部分(63).2%)、另一方面,其他阶层(37)形成长长的横杠.8%)形成柱子的形状。在这种倒丁字结构中,社会底层与其他阶层形成直角关系。换句话说,社会群体之间的需求差异很大,很难进行社会交流。整个社会处于结构紧张状态,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如秩序问题、公共安全问题和贫困问题都可能发生。近年来,环境问题、非法征地拆迁、劳动纠纷、腐败等公共事件频繁发生,是我国社会结构性紧张的具体表现。 当公共事件发生时,中国传统媒体在报道事实、影响环境和记录历史三个新闻功能方面存在一些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