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样一种模式:较之发生在轰动性自杀新闻
驶嵘吡恕N颐峭材芾斫猓裁醋陨毙挛拍值梅蟹醒镅镏螅鹿事实脑龇嶙畲蟆V劣谖裁粗挥性谧陨毙挛懦醋鞯米罾骱Φ牡厍祷觥⒆够问呕岢鱿置驮觯ト俗陨敝换岬贾碌ト耸鹿剩嗳怂劳龅淖陨痹蚧岬贾略斐啥嗳怂劳龅氖鹿省庑┟仗庖踩冀馐偷猛恕D7率瞧渲械墓丶?除此以外,菲利普斯的认识还有另一点重要的地方。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解释已经存在的事实,还能帮助我们预测从来没出现过的全新事实。举例来说,倘若轰动的自杀新闻之后频频出现的反常事故真的是模仿而非意外,那么它们必然会更为严重。也就是说,想要自杀的人很可能会把事故后果安排得尽量更为致命(开车时一脚踩到油门而不是刹车上,飞机下降时机头冲下而不是朝上),这样才能死个痛快。根据这一预测,菲利普斯核查了事故记录,发现这样一种模式:较之发生在轰动性自杀新闻一周前的商业航班失事,发生在轰动性自杀新闻一个星期之后的事故,其平均死亡人数要高出3倍之多。从交通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轰动性自杀新闻过后发生的车祸更为致命,这类车祸的受害者死亡速度比正常情况快4倍。菲利普斯的想法还引出了另一些有趣的预测。要是自杀新闻后增多的事故真的意味着有人在蓄意模仿,那么,这些跟风模仿者最可能效法的是跟自己类似的人。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会参考他人的行为方式,判断自己该怎么做。校园慈善捐款实验也表明,我们最容易受跟自己类似的人的影响。故此,菲利普斯推断,要是整个现象背后藏着社会认同原理,那么,轰动性自杀新闻的主角应该跟之后发生事故的人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他意识到,要验证这一推断,最简单的方法是查看只涉及了单车单人的车祸记录,于是他比较了这类自杀新闻里自杀者的年龄和新闻见报后死于单人车祸的司机的年龄。他的预测再一次准得出奇:每当报纸详细报道了一名年轻人的自杀事故,其后就会有年轻司机开着车撞到树上、栽进洞里、滚下河堤;而当新闻报道的是老年人自杀,那么死于这类车祸的就是年龄较大的司机。最后一项统计把我彻底说服了。我完全相信,同时也感到十足的震惊。很明显,社会认同原理这么普遍又有力,连是生是死这样最根本性的决定都要受它左右。菲利普斯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倾向:报道自杀的消息,促使一部分跟自杀者类似的人走上了绝路——因为他们现在发现自杀的念头更加站得住脚了。更可怕的是,数据显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无辜者白白地死掉了,如图4-5所示。稍微看看自杀案件(尤其是牵涉谋杀的案件)上了头条新闻之后激增的交通事故和空难事故,就足以让我们关注自己出行的安危了。我深受这些统计数据的影响,对报纸头条上的自杀消息十分留心,并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不愿频频出差,进行长距离的飞行。要是在那段时间里我非得搭乘飞机,我会购买比平时更多的航空保险。菲利普斯博士证明,在自杀事件上头条新闻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改变出行方式,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这可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对其善加利用似乎分外明智。图4-5自杀新闻上报之前、当天和之后的事故死亡人数波动情况从上面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新闻报道刊出后的3~4天最为危险。短暂回落之后,过上大约一个星期又会出现一波高峰。到第11天,维特效应消失。好几种类型的数据都表现出同样的模式,暗示隐性自杀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想用意外来掩盖自己仿效自杀的人,要隔上几天才采取行动——兴许是为了积蓄勇气、策划事故或安排后事。不管这一模式到底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规律性,我们可以知道:在自杀并导致他人死亡的新闻被报道后的3~4天里,乘客的安全受到最大的威胁。之后的几天也会很危险,但程度稍低。故此,我们建议,在这些时候外出旅行要特别当心。倘若菲利普斯提供的自杀数据还不够触目惊心,他的另一些研究或许更加发人深省:在美国,只要媒体大肆报道暴力事件,就会有人群起效法。电视台晚间新闻转播重量级拳击冠军争霸赛,似乎能显著提高全美的凶杀案发生率。对重量级拳击冠军赛(1973年至1978年)做一番分析,可以看出仿效暴力行为的一个惊人特点:每当黑人拳手输了比赛,其后10天里,黑人男青年在凶杀案里死亡的比率就会大幅上升。反过来看,要是白人拳手输了比赛,未来10天里,就会有更多白人男青年频频死于暴力事件。把这些结果跟菲利普斯从自杀数据里发现的情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对暴力事件大加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诸如菲利普斯等人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相似者行为的可怕影响力。一旦你意识到它的强大,也就有可能理解当代最惨绝人寰的顺从悲剧——圭亚那琼斯敦发生的集体自杀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几个重要特征。“人民圣殿教”是以旧金山为基地的一个邪教组织,成员主要来自该市的穷人。1977年,该组织无可争议的政治、社会和精神领袖——牧师吉姆·琼斯动员大部分信徒跟他一起搬到了南美圭亚那的一处丛林里。在那里,“人民圣殿教”的活动相对低调。直到1978年11月18日,众议院的利奥·瑞安率领的调查小组的三名成员,在准备搭乘飞机离开琼斯敦的时候遭到杀害,“人民圣殿教”才成了大众注目的焦点。琼斯确信自己肯定会被逮捕,并牵连到凶杀案里,到时候,“人民圣殿教”自然也难免解散,便决心照自己的方式来控制整个教派的结局。他把教派的所有信徒全召集到身边,要大家采取统一行动,集体自杀。头一个响应者是个年轻的女性,她平静地走到带有草莓味(现在这一点是尽人皆知了)的毒药桶跟前,先给孩子喂了一勺,自己也喝了。之后,她坐在地上,两人抽搐了四分钟,死了。其他人也一一效法。尽管有少数人逃跑了,据说还有几个人做了抵抗,可按幸存者的说法,910名死者里,绝大部分人是心甘情愿、秩序井然地赴死的。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广播媒体和报纸提供了全方位的报道、跟进和分析。好些天,人们的谈话都围绕这个主题:“他们现在发现死了多少人?”“有个逃掉的家伙说,他们像是受了催眠一样把毒药喝了。”“他们到底在南美洲干吗呀?”“真是太难以置信了,怎么会这样呢?”是的,“怎么会这样呢”的确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释如此惊人的顺从行为呢?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侧重于吉姆·琼斯的个人魅力,说他有一种风度,能让信徒像爱戴救世主一样爱戴他,像信任父亲一般信任他,像对待帝王那么对待他;另有解释指出,“人民圣殿教”吸引的教徒是有共同特点的——大多数是穷人,没受过什么教育,愿意放弃他们思考和行动的自由去一个安全的地方,让琼斯代他们做一切决定;还有的解释强调“人民圣殿教”的准宗教本质,这种组织最推崇的就是对邪教领导者不容怀疑地效忠。毫无疑问,琼斯敦之所以发生惨剧,上述每一个特点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我认为,光是它们还不够。毕竟,全世界到处都有领导者魅力惊人、追随者盲从盲信的邪教组织。更何况,这类环境在历史上也从不少见。然而,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证据,说明这类团体发生过与琼斯敦事件类似的惨剧,肯定还有别的什么因素才是关键。有个问题给了我们一条线索:“要是这个团体依然留在旧金山,人们还会服从牧师琼斯下的自杀命令吗?”显然,这完全是一个推测性的问题,但最熟悉“人民圣殿教”的专家确切地知道答案。时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和生物行为学系主任兼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主任的路易斯·乔利恩·韦斯特(Louis Jolyon West)博士,是研究邪教的权威人士。在琼斯敦惨剧发生之前,他曾观察“人民圣殿教”8年时间。事后不久我采访了他,他指出:“这件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