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著名的公关事件
在互联网上。但是,想创造成功病毒营销就要以流行病学做参考。一是创意。就是病原体的制造,你应该花最多的资源与时间在这里,因为它至少影响了50%以上成功与否的结果。雕爷有一次跟我讲他的品牌心经,就是一句话:宁当榴莲,不做香蕉。榴莲就是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香蕉是既不讨人喜欢也不讨人厌,但没有任何特点可言。二是支点。指的是第一拨受感染者,你应该花第二多的资源在此。无秘是一个App,在一天之内引爆整个移动互联网,高峰期时一天增长几十万用户。它第一个引爆的是互联网圈,因为互联网人士爱爆料。第二个是同性恋圈,活跃度远超互联网圈几个等级。第三个是媒体圈。第四个是BAT,因为用户突然发现无秘上清一色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的爆料和八卦。第五个是校园,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不断引爆。三是杠杆。就是扩音器、放大器,如微博、微信等。用户的口碑比央视都管用,最直接的口碑效应就是发朋友圈。科宝博洛尼董事长是微创新学员,他拥抱互联网的一个最直接动作就是:一切营销导向围绕朋友圈展开。为此,科宝博洛尼把占营业额10%的广告费拿出来,奖励用户。只要用户发朋友圈,你装修费60000块钱,我就再给你6000块钱的奖金。看一个病毒营销的例子:Uber如何靠三个人就能引爆一个城市。Uber是一家很有钱的公司,估值超过500亿美元,但目前在各大城市的运营原则是坚决不花钱做广告,因为他们相信钱买不来真爱。Uber不仅是不花钱,而且是不花钱做高逼格的营销。佟大为开Uber、一键叫直升机、Uber舞狮、Uber圣诞节送酒等推广,都是资源互换,联合运营,没有花一分钱广告费。这太难了,Uber的病毒营销是怎么做到的,有秘密武器。第一个秘密武器:先引爆1%的意见领袖人群。Uber超级精简,在很多扩张的城市,Uber团队都只要三个人。其中,一人负责营销,一人负责招募司机,还有一个总经理负责应付政府以及竞争对手和向Uber的全球扩张负责人汇报。除了美国的大本营,Uber在世界各国都没有设总部,包括没有中国“总部”。与其将每个城市的Uber公司看作分部,倒不如将其看作一个创新公司。这个公司强调去中心化、本地化,行动敏捷,策略灵活。就拿“一键呼叫CEO”来说,这个活动是一名员工提出的方案,讨论决定后直接执行。全活动主要由一个人负责,其他员工从熟人、朋友关系中联系到公司高管,整个准备和实施过程不超过一个月。三个人如何引爆一个城市呢?Uber的打法是擒贼先擒王,它把重点放在用户金字塔1%的人群。先搞定1%的意见领袖,然后影响老板,以及他们的公司总监、白领,继而带动9%的用户,加起来10%。这是用户群中的核心,从上到下进行辐射,从而影响更多的90%。第二个秘密武器:打官司。没错,Uber很爱打官司。这甚至是Uber不花钱做营销的关键。这一点,源于Uber创始人克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天生破坏王。23岁时,克拉尼克遇到了一个大麻烦:30多家媒体巨头联合起诉他的公司,要他赔偿2500亿美元。因为他搞了一个P2P下载的公司,大学生用它下载盗版视频和音乐。公司很顺理成章地破产了。后来,克拉尼克发现很多城市都有打车难的问题,他认为这完全是行业垄断造成的。2010年他与两位友人在美国旧金山推出服务,让高级出租车在空闲时间提供出租车服务。四个月后,公司就收到了政府勒令停止营业的公文。禁令是这么写的:“你们没出租车运营资质,怎么能叫Uber Cab呢?”一般人收到这样的禁令,不说立马停止营业,最起码也不敢狂妄了。可是你能想象卡拉尼克这个猛人说什么吗?他哈哈大笑,见人就说:“他们要封杀我们,这个项目成了。”他根本不管禁令,生意照做,客人照拉。对于名字的指责,则简单粗暴将“Uber Cab”改成“Uber”了事。他还号召网友签署请愿书,发动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市长信箱反馈,最后禁令不了了之。打官司这样的情形不断在各地上演,丹佛、芝加哥、华盛顿,Uber在每处都以这样的战斗扩张。在伦敦和巴黎,愤怒的出租车司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抗议Uber抢了他们生意。而克拉尼克的对策是立刻宣布当地Uber打车免费。结果打不到车的居民只好纷纷下载Uber打车软件,罢工居然变成了Uber的免费推广。在中国,Uber也遇到不少麻烦,但是对Uber来说,这实在算不上是灭顶之灾。Uber投资人这么评价克拉尼克:“克拉尼克只是要战斗,而不是要打赢。”最后,这种战斗过程变成了Uber一个免费上头条的机会。第三个秘密武器:一键叫车。用过的人都知道Uber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键叫车。只要你进入Uber的界面,就可以选择车型。这个界面会自动出现你的位置,显示离你最近的8辆空车。只要你点击“确定”按钮,在5分钟内车就会来到。但是,Uber把这个一键叫车做成了各种脑洞大开的游戏,如“一键呼叫CEO”“一键呼叫飞机”“一键呼叫宠物”“一键呼叫冰淇淋”。“一键呼叫CEO”,就是16个企业高管乘坐轿车围绕清华转,学生可以通过Uber应用叫车,和高管在车上进行15分钟的面试。对高校人才来说最难得的是什么?机会啊,可以说Uber这一下就抓住年轻人的命脉,俘获了大批量有前途的粉丝。“